“同学们!你们参与设计的智慧交通系统,在市智慧大道已经正式投入使用了!”从单机版,到创新性地加入4G联网、语音播报、行人识别、车牌识别、APP页面远程控制等要素,这是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江达飞与他创立的芯程物联创新工坊取得的又一次新突破!
一颗初心不悔不落
2014年,江达飞做出了一个令周围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离开全球领先的安防企业海康威视,选择回到家乡衢州,在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任教。在此之前,江达飞已经在海康威视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广泛的人脉资源,享受着令人艳羡的高薪和职业发展前景。
江达飞深知当前科技发展迅猛,新一轮科技革命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技术创新的需求越发迫切。每当夜深人静,看着窗外的城市灯火,他都会想起那些在教室里埋头苦读的日子,想起老师们的谆谆教诲。他希望有一天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中国足彩网学生掌握前沿技术,提升他们的综合竞争力。
江达飞指导学生实践
江达飞的选择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源于内心深处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他的声音中带着感慨,“尽管企业在物质上给了我很多回报,但是我内心那份对教育的热爱从未改变。”
起初,江达飞也面临资源有限、科研难以开展、教学任务不熟悉的困境,远离了生产一线,要密切追踪最新科技前沿以充实课程内容似乎也变得更加费力了……一时间江达飞竟不知道从何发力,他也曾患得患失,也曾黑夜里独自忧伤,“但这都不影响我的坚守。我不后悔,我只是害怕我的懈怠,忽略了对学子的关照,害怕我的浅薄,钝化了真理的光芒。”当太阳升起,当铃声打响,江达飞又沐浴在希望和力量的光芒里。
两种身份相辅相成
站在讲台上,江达飞目光异常坚定。江达飞深知,产教融合是推动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路径。只有真学真做,在真实的项目实践中锤炼技能,才能避免教学和生产“两张皮”,才能缩短学生进入岗位后的磨合期。创建衢州芯程物联有限公司,江达飞的出发点就是希望通过企业纽带,在实践中能更紧密地、系统地接触专业技术流程、专业前沿、行业动态及岗位素质和知识技能要求,以打通课堂内外,人才育用衔接、教育内容与产业需求对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职业素养,从而反哺和支持教学。
芯程物联创新工坊
当然,作为企业的负责人,江达飞面临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在海康威视工作期间,江达飞主要负责技术研发,只需两耳不闻窗外事,沉浸在代码和电路板的世界里,享受着解决问题带来的成就感。任教后,他发现自己的角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摸索探路。
组建团队、与客户洽谈订单、管理项目进度……每一个领域都需要他走出舒适区,去面对和解决各种未知的问题。江达飞突破了内向性格,逐渐学会了如何高效地沟通,并最终赢得了合作伙伴的信任和支持。
芯程物联创新工坊承接的部分项目
如今,芯程物联有限公司每年承接项目总额近100余万元,不仅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还是学生梦想起航的乌托邦。公司衍生出来的各类岗位,为学生提供了工学结合的实践平台,上课即“上岗”,工位即“岗位”。校友21应电2班汪洋涛说,“我们课上所做的项目全部来自企业,教学内容、课程等多方面都围绕企业真实的生产问题开展的,真实项目的深度参与,岗位技能的无缝对接,都是我们未来职业生涯的一次重要的铺垫和过渡。”
“三全”育人“靶向”发力
地方职业学校如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学生培养如何更好适应企业需求?江达飞一直在不断探索,寻找答案。
应用型高校最大的办学特色就是对社会转型与人才需求变化的主动适应,提前“还原”社会对行业的需求,这些年,江达飞瞄准衢州集成电路、智能装备等“六大支柱产业”布局,从“全订单、全人员、全方位”的“三全”模式出发,一头向课堂延伸做深做实工学结合,另一头向产业延伸促进产教融合,实现课堂和产业的双向延伸,“靶向”发力,蹚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
大二学生指导大一学生电路板绘制
作为拥有双重身份的职教人,立足“全订单”,江达飞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实现课岗交融,紧密衔接用人企业需求,让职业教育在产教融合中“活起来”。大三学生的工作室实训项目,全部来自企业真实订单,订单式的“生产性学习”,让课岗融合的教学过程利于学生知识融会贯通,也为企业遴选人才创造了更便利的条件。在“数字压力表及物联网平台研发”横向项目订单中,江达飞引岗入校,将企业生产实践流程和场景“搬”进校内,学生在校就能当“工程师”领“薪资”。校友21应电2班汪洋涛历经工作室三年培养,在校期间参与了该项目,独立负责服务器端软件开发模块,成为被衢州信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发现的“好苗子”,毕业后就顺利入职。
毕业生留在芯程物联有限公司就业
大二学生指导大一同学焊接操作
调动“全人员”育人就是师生双方混编成团队联合“作战”,也就是除了大三学生,每一个工作室成员都有“双导师”,除了自己,江达飞还安排大三指导大二、大二指导大一的一对一指导模式。“传帮带”模式作为工作室的一大特色,江达飞认为,高一年级的同学对低年级同学的指导,也是在相互碰撞中产生新思维和火花的好方法,更是对知识和技能的重新认识,这种“阶梯式成长”和“循环式学习”交互式影响贯穿学生整个大学生涯,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环境。校友17应电1班的陈祖明,毕业后留在江达飞创办的衢州芯程物联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他说他依旧清晰记得自己大二期间,制作智能灯控系统时反复调试仍无法成功时的气馁与无措。幸运的是,与学长陈海伟思维碰撞,两人制定了从传感器数据采集、多线程任务调度等方面进行排查的思路,并最终检查出电源管理不当造成了系统功耗过高,影响了设备的稳定性的问题并顺利解决。当然,为了更好地帮助和指导学弟学妹们,陈祖明将自己曾经遇到的问题整理成册,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当你教别人的时候,其实也是在重新审视自己所学的东西。”他说,“这种双向互动的教学方式,相当程度上提高了我们的专业水平,更增强了团队协作精神。”
坚持“全过程”,江达飞的工作室教学按工业互联网岗位群的职业技能要求梳理提炼了典型工作任务,遵照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按年级分层次制定培养计划。大一阶段以厘清“别人怎么做”为培养目标,江达飞制定了“物联网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按照任务进阶难度,设置细化了每周的任务,比如,第一周认识元器件,第七周则要求通过代码设计实现单片机驱动流水灯功能。大二阶段则瞄准职业技能大赛和电子设计竞赛,以赛促教,明确“你怎么做”,要求学生独立掌握电路设计与调试能力。作为准员工培养的大三阶段,江达飞以培养小微企业“嵌入式软硬件助力研发工程师”为目标,引入部分企业订单,让学生尝试独立接管订单,江达飞则在学生有问题和困难的时候进行指导,实现企业岗前培训“前移”。
衢州“六大支柱产业”布局已然形成,地方产业发展对知识和人才的渴求剧增。积极答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这张问卷,减少学生出现学习“脱钩”、成长“断档”等现象,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一直在探索和实践。江达飞与芯程物联创新工坊只是衢职院持续深化产教融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学校牵头成立了智造新城市域产教联合体、针灸推拿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衢州市职业教育集团、浙闽赣皖四省边际职业教育联盟、华友新材料产业学院等一批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及推广、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决策咨询、创新创业等功能为一体的科教融汇实践平台,着力培养了一批助力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区域产业的升级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